天空体育网

欢迎来到足球的世界

北高杯决赛观感:我们的足球文化怎样才能有所改观?

6月15日晚上7点,2025北高杯(北京高中生足球冠军杯赛)决出冠军,人大附中联点球战胜了北京超越足球俱乐部拿到了冠军。这是北京超越足球俱乐部连续两年与冠军失之交臂。

这场决赛的常规时间比分是1比1,人大附中联率先进球,而后北京超越一直控制场上局势,好不容易才将比分扳平。最后的点球大战,人大附中联全部命中,北京超越罚丢一球,屈居亚军。

如果只从比赛进程来看,就是如此。但是,如果站在球场上近距离观看比赛的时候,带给我的感慨更多。

整场比赛,获得冠军的人大附中联只有一种打法——开大脚。他们几乎所有的球门球都是由一名擅长开大脚的球员把球开到对方禁区里,由此来制造北京超越的防守混乱,然后再试图冲击第二点,尝试直接远射。

人大附中的这种打法是奏效的,他们首开记录的进球是如此,大脚,混乱,二点,劲射。这个进攻组织从后开球到终结,人大附中联的队员只碰到了两三脚球。

而北京超越则是完全另一种打法,他们几乎所有球门球都是由门将交给两名后卫,再向前组织,传递到对方的防守区域后再尝试攻门。

其实从结果上来说,两种踢法未分伯仲,至于从最终的成绩来说,点球决胜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所以,无论是“开大脚”还是“地面传导”其实都没有输家。

实际上,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北高杯既然是高中生的比赛,那么其性质也就不再完全是培养和教育为目的,因为15岁以上就很难再被称为是“青训”阶段的比赛,这种年龄段的比赛,会有一些功利的成分在,也是可以理解的。

更何况,当面对冠军和亚军这一线之间却天壤之别的比赛时,在特定的比赛中采取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战术,也无可厚非。而且,北高杯的这些学生们大多没有长期的有规律的训练,他们只能按照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对足球的理解去踢球。

因此,虽然我个人极度厌烦这种开大脚的足球,但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对这场北高杯决赛的双方都无可指摘。

赛后,我跟北京超越俱乐部的创办人贾儒旭聊到这个话题,贾儒旭倒是表现得很平静,他并没有指摘对方的战术,而是反思自己的球队没有踢好。

在颁奖的时候,这位比高中生没大几岁的俱乐部创始人说:“大家把头抬起来,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当你们刚加入俱乐部的时候,我就跟大家说,每个人都要有信心,要去踢自己的足球,不要做教练的木偶。我们正是为了这个目标才聚在一起,难道现在大家把当初的热情都忘了吗?”

贾儒旭曾经是北高杯参赛的高中生,当他高中毕业超龄后创办了北京超越俱乐部,就是希望能让自己也让更多的高中生有机会延续足球生涯。北京超越俱乐部吸纳了很多没有学校没有校队但是却很想踢球的高中生,其中还有几名外国留学生。所以,虽然是以俱乐部的形式存在,但其实他们是北高杯为很多遗珠学生提供的平台。

贾儒旭始终觉得,球队的方向没有错,只是因为大家来自不同的学校,很少有一起训练的机会,所以磨合上会有一些问题。而球队想要的技术足球的风格,恰好又需要比较高的磨合度才能完成。而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

但他觉得,这些矛盾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不能对初心失去信心。

我问了贾儒旭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在被控制的环境里长大——在学校被老师控制,在家里被家长控制,在球场上被教练控制——如今,想从高中开始踢出这种需要依靠自主决策的足球风格,可能吗?

贾儒旭觉得是有可能的。他觉得大家刚来的时候都能看到很明显的变化,但后来时间越长,这种自主思维就变得越来越少,变得越来越僵化。他觉得可能是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大家不得不接受控制,而想在足球场上改变这一点,仅凭每周的几场球,是很难得。此消彼长,最后还是被环境磨平了自我的个性。

所以,他在跟大家的讲话中强调坚持,强调理想,强调初心。

前几届北高杯的冠军球队京西学校的主教练穆雷作为颁奖嘉宾也来到了现场,赛后他也跟超越俱乐部的教练和队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超越俱乐部的踢法是没问题的,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是教练员们因为也都是学生,对局势掌控能力有限,面对对方的“开大脚”没有及时的应对方案。他觉得这些都是足球带给学生们的成长的过程。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何为“胜不骄败不馁”,从北高杯的这场决赛来说,输球的北京超越其实收获的更多,从足球和人生上来说,都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作为赢球的一方,人大附中的同学们如果能知道自己是如何赢的,那么他们也能明白很多东西。

最怕的是,胜利的一方,唯结果论,将“开大脚”奉若神明,那才是一种悲哀。因为,这些学生有一天也会为人父母,如果他们对于足球的理解影响到了下一代,那才是对中国足球更深层次的打击。

因为还是那句话,“开大脚”出现在北高杯这样的比赛的决赛中无可指摘,但如果泛滥于小学生赛场,那就非常的可怕。

事实上,就目前中国足球青训阶段的情况来说,“开大脚”普遍存在于4-15岁之间的各个俱乐部里。

前两周,我看了一场中国俱乐部和在北京的外国人创办的俱乐部的比赛,比赛双方是三年级的孩子,跟我儿子同岁。这比赛如同北高杯的翻版。中国孩子组织进攻的方式非常简单:找一个会开大脚的专门负责开大脚,把球开到对方禁区内制造混乱或者界外球,然后全线压上寻求机会。而外国孩子则还是通过轮转换位、跑动接应、个人技术去从后场组织。

所以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业余赛场还是以后的职业赛场,在青少年阶段,中国孩子都有碾压的优势,但随着年龄一点点增长,到12岁左右会出现一个较大的分水岭,外国孩子会开始反超中国孩子,越往后差距越明显。

我可以理解人大附中的“开大脚”,因为前面说了,他们已经不再是该去培养的年龄,而且又是这种能够要成绩的比赛。但是,那些从小学就开始“开大脚”的球队怎么能被理解?他们也要成绩是吗?有了成绩,就能招生,有了生源,就有钱赚。那这些吃足球饭的人,真的没有为足球的发展想过吗?他们不怕中国足球越来越差,影响到自己的饭碗吗?

可能真不怕,因为中国真的不缺踢足球的孩子,缺的是对足球的认知能力够高的家长。

所以,我们只能期待一代又一代慢慢的去改变这种认知。北高杯赛后,我问我儿子,你喜欢哪个队的踢法。他说的当然是白色的(北京超越)。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这样可以更多的碰到球。然后我问他,但是为什么他们没有赢球呢?我儿子说,不知道。

我告诉他,那只是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处理的不够好,并不代表他们的方向不对,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就好像我每次跟你说的一样,足球是失败的教育。

所以我觉得,北高杯这样的比赛,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此。普及,让更多的学生去接触足球,然后让更多的学生们去从足球中不断的学习,去从赛场上不断的收获。这样待他们未来成家以后,才能去引导自己的孩子踢足球。这样一代一代的去改变中国人对足球的肤浅认知。所以,无论最后的冠军是谁,是什么打法,北高杯肩负的担子意义还是深远的。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

    Powered By Z-BlogPHP 1.7.4